新闻动态

 >  新闻动态 > 行业新闻 >  久旱后不同降雨量的雨水渗透深度对比实验 > 

久旱后不同降雨量的雨水渗透深度对比实验

发布时间:2025-08-19 点击数:0

1105


久旱导致的土壤干缩与孔隙结构异化,会显著改变雨水渗透规律。本实验通过模拟持续干旱条件,设置 5 个降雨量梯度(10mm、20mm、50mm、100mm、200mm),对比分析砂土、壤土、黏土在久旱后(含水量 < 5%)的雨水渗透深度差异。结果表明:降雨量与渗透深度呈分段线性关系,在 10-50mm 区间,渗透深度随降雨量增加显著提升(砂土每增加 10mm 降雨渗透深度增加 8-12cm),超过 100mm 后趋于饱和;黏土因干缩裂隙存在,低降雨量(10-20mm)下渗透深度反超壤土,高降雨量时则因裂隙闭合导致渗透速率骤降。本研究可为干旱区雨水资源利用与水土保持提供实验依据。


关键词

久旱;降雨量;渗透深度;土壤类型;孔隙结构


一、实验设计与方法

1.1 供试土壤与干旱预处理

选取典型土壤类型:

砂土(粒径 0.05-2mm,初始孔隙度 42%)

壤土(砂粒:粉粒:黏粒 = 4:4:2,初始孔隙度 35%)

黏土(黏粒含量 > 30%,初始孔隙度 30%)

将土壤过 2mm 筛后装入有机玻璃柱(高 100cm,内径 15cm),分层压实至容重 1.3-1.4g/cm³。采用恒温干燥法模拟久旱:在 25℃烘箱中持续通风干燥,直至土壤含水量稳定在 3%-5%(通过 TDR 土壤水分仪监测),此时黏土可见明显干缩裂隙(宽度 0.5-2mm)。

1.2 降雨模拟与变量控制

降雨量梯度:设置 10mm、20mm、50mm、100mm、200mm,对应小雨至特大暴雨级别

降雨强度:统一控制为 20mm/h(避免因强度差异引发径流干扰,采用点滴式降雨模拟器实现)

重复次数:每种处理 3 次重复,取平均值

实验过程中实时监测地表径流(若有),并在降雨结束后立即分层取样(每 5cm 一层),采用烘干称重法测定各层土壤含水量,以含水量 > 15% 的最大深度作为渗透深度。

1.3 辅助观测指标

土壤干缩裂隙:降雨前通过图像分析法测定黏土裂隙密度(裂隙面积占比)

入渗速率:记录雨水完全入渗时间,计算 0-30min 内平均入渗速率

孔隙结构变化:采用 CT 扫描(分辨率 50μm)对比干旱前后土壤孔隙连通性


二、实验结果与分析

2.1 不同降雨量下的渗透深度差异

表 1 久旱后不同降雨量的渗透深度(cm)

降雨量(mm)砂土壤土黏土

109.2±1.16.5±0.88.7±1.3

2018.5±1.513.2±1.015.6±1.5

5042.3±2.230.1±1.822.5±2.1

10078.6±3.055.4±2.535.2±2.8

20092.1±3.568.3±3.241.7±3.0

由表 1 可知:

三种土壤的渗透深度均随降雨量增加而增大,但增速存在差异:

砂土在 10-100mm 区间增速显著(每 10mm 降雨增加 7-8cm),200mm 时接近柱体底部(100cm)

黏土在 10-20mm 时因裂隙存在,渗透深度高于壤土,但 50mm 后增速放缓(裂隙闭合)

渗透深度与降雨量的拟合关系:

砂土:(D=0.48P+2.3)((R²=0.98),(P)为降雨量)

壤土:(D=0.35P+1.1)((R²=0.96))

黏土:(D=0.21P+6.8)((R²=0.92),低降雨量段);(D=0.08P+27.4)((R²=0.89),高降雨量段)

2.2 入渗速率与孔隙结构的响应

入渗速率:久旱后初始入渗速率表现为黏土(15.2mm/h)> 砂土(12.8mm/h)> 壤土(9.5mm/h),但黏土在降雨量超过 50mm 后速率骤降至 3.2mm/h(裂隙闭合导致)

CT 扫描显示:砂土干旱后孔隙连通性保持良好(连通孔隙占比 38%),黏土裂隙网络使初始导水率提升 2-3 倍,但高降雨后裂隙被细颗粒填充,连通孔隙占比从 12% 降至 5%

2.3 径流产生阈值

砂土在降雨量≤200mm 时无径流产生

壤土在 100mm 时开始出现微量径流(占总降雨量 3.2%)

黏土在 50mm 时即产生径流(占比 8.7%),200mm 时径流占比达 21.5%


三、讨论

3.1 久旱对渗透过程的双重影响

物理改良效应:黏土干缩形成的裂隙网络可作为优先流通道,使低降雨量下渗透深度反超壤土,这与 Beven(2012)提出的 “干旱 - 裂隙 - 优先流” 正反馈机制一致。

结构破坏风险:高降雨量下,雨水携带细颗粒堵塞裂隙,导致黏土渗透性能骤降(50mm 后渗透速率下降 60%),而砂土因颗粒稳定性高,渗透能力保持稳定。

3.2 与正常湿度土壤的对比

相较于田间持水量(20%-30%)的土壤,久旱土壤(5% 含水量)的渗透深度表现为:

低降雨量(<50mm)时更高(黏土差异达 40%)

高降雨量(>100mm)时更低(壤土差异达 25%),因干旱土壤初始吸水能力强但饱和速度快

3.3 应用启示

农业灌溉:干旱区小雨(<20mm)可优先补给黏土区作物根系层(0-15cm),砂土区需集中灌溉(≥50mm)以确保深层渗透

水土保持:黏土区在久旱后需防范首场中雨(20-50mm)引发的裂隙性产流,建议采取秸秆覆盖减少径流


四、结论

久旱后雨水渗透深度与降雨量呈分段线性关系,阈值点因土壤类型而异(砂土 100mm,黏土 50mm)。

黏土的干缩裂隙是低降雨量下渗透深度反超其他土壤的关键因素,高降雨量下裂隙闭合成为渗透限制因子。

建议根据土壤类型与降雨量阈值制定干旱区水资源管理策略,优化雨水利用效率。


参考文献

Beven K. Hydrological Processes[M]. John Wiley & Sons, 2012.

李保国,等。土壤物理学 [M]. 高等教育出版社,2020.

Zhang L, et al. Drought-induced changes in soil structure affect infiltration[J]. Catena, 2021, 201: 105238.

水利部水土保持监测中心。干旱区雨水利用技术指南 [R]. 2023.

新闻推荐

建筑工程中雨水渗透深度的设计标准与实践

2025-08-19

久旱后不同降雨量的雨水渗透深度对比实验

2025-08-19

土壤孔隙度与雨水渗透深度的定量关系分析

2025-08-19

地球深部水循环与雨水渗透的关系探讨

2025-08-19

雨水渗透深度与土壤类型的关系研究

2025-08-19