渗透渠厂家!怎么建设绿色生态型城市
据国际上对有关中国未来发展的分析预测,水资源短缺已成为公认的制约性参数。在2001年“世界水日”举行的《中国可持续发展水资源战略研究报告集》首发式上,钱正英、张光斗等专家们呼吁:如果未来不解决洪水、缺水和水污染三大问题,水资源将成为我国经济发展的最大瓶颈。
目前,我省大中城市的居民用水以及工业用水主要靠开采地下水维持,由于过度开采,浅层水严重不足。解决缺水的方法只能是“开源节流”。山西省耗资百亿从黄河引水解决太原市的用水问题,而地处山区的广大农村源从何来?
解决途径
解决山区农村的缺水问题,其基本思路是利用天然降水,这就需要大搞“集雨工程”。近20年来,随着水资源的紧缺和人们对可持续发展的思考,集雨工程在世界各大洲及我国干旱少雨的西北、华北地区迅速发展。
利用雨水资源,解决农村人畜饮水
我省年平均降水量500mm左右,因势利导修建一些水窖或旱井,不仅可解决无水源地区农村的人畜饮用水问题,而且还可以适当发展庭院经济。山区农户的庭院面积都比较大,房屋和窑洞顶的径流系数也较大,在庭院周围打旱井蓄水,投资小,效果好。
利用雨水资源,扩大城市绿地面积
城市地面硬化面积大,径流系数高,每逢大雨瞬时即形成地面径流,造成局部水灾。在有条件的地方,把雨水收集起来,可为城市绿地建设提供较可靠的水源。据2001年全国绿化会议消息,到2005年全国各大城市要从原来人均3m2的绿化面积增加到8m2。以北方地区100万人口的中等城市为例,人均绿地8m2,全市就需建设绿地800万m2,每年浇灌不少于10次,每次浇灌用水以0103m3/m2计,共需水约240万m3。如靠集雨解决城市生态建设需水,费省效宏。
利用雨水的利弊
大面积发展集雨工程会不会造成河川径流的减少?总结我国西北、华北地区的实践,集雨工程不仅促进了一些地方的退耕还林还草,使许多山区的植被逐步得以恢复,改善了当地的生态环境,变浑水浊流为清水细流,对河川径流的影响微乎其微。测算数据表明,到2010年,西北、华北地区共需集雨约1816亿m3,每年影响入河的径流量仅占黄河流域年径流量的3%。
水资源短缺已成为我国北方地区经济发展的瓶颈,也是黄土高原广大农民生存的关键问题。充分利用雨水资源,不仅可解决农村人畜饮水,而且也可解决城市的生态需水。山区农村应大力发展旱井集雨工程,城市应加强雨水收集、存储和利用研究,建立综合利用体系。